英美中反洗钱框架
- LY INT
- 2024年10月26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美国
1970年颁布的 Congress passed the Bank Secrecy Act 构建了美国反洗钱法的基本框架。法案要求金融机构通过收集、记录和报告客户的可疑信息以实现客户尽调。法案的执行主要通过两个政府机构的监督实现:
金融犯罪执法网络(FinCen)——对银行、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交易进行AML监控和报告;
货币监理署(OCC)——对国家银行和联邦储蓄和贷款协会进行监管。
此外,法案规定了金融机构的报告义务,对任何可疑活动应提交货币交易报告(CTR)和可疑活动报告(SAR)。
2020年,美国通过法案Money Laundering Act of 2020 (AMLA),这部被称为几十年来国会通过的最重要的反洗钱法案,除了革新现有的反洗钱规则外,也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重点的规则变化有:
建立受益人数据库,对注册在美国公司的受益人信息进行披露,例如公司的股东等。这是近年来完善反洗钱规则的主要措施之一。
将反补贴规则的适用范围扩大到艺术和古董交易与加密货币。
加重对反复违反Bank Secrecy Act的处罚。
增加对AML举报人的奖励金额,免受举报人受到报复,例如遭到解雇,孤立和阻碍未来就业。
加大对银行代理账户的审查,允许执法机构能够传唤持有代理账户的国际金融机构。
完善提交“可疑活动报告”(Suspicious Activity Report,SAR)的程序
加强金融机构,国际部门和政府机构间信息共享,以识别可疑活动。
规定以下领域被视为反洗钱合规的重要优先事项,这些事情必须被纳入现有的风险合规计划中。
腐败
网络犯罪
国内外恐怖主义融资
欺诈
跨国犯罪组织活动
贩毒组织的活动
人口贩卖和人口走私
大规模扩散资金筹集
美国的反洗钱框架被视为世界的典范并在全球有着重要地位,国际金融机构在进行交易活动时必须确保美国反洗钱的合规。随着科技的进步,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等技术也被用于识别可疑活动。美国政府也积极建立和其他国家间的合作,以更有效应对跨国界的金融犯罪活动。
英国
英国是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(FATF)成员之一,作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,英国在反洗钱和反恐怖主义融资上采取尤为严格的举措,凭借稳定安全的金融环境,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进入。
目前,英国反洗钱法规主要规定在 The Money Laundering, Terrorist Financing and Transfer of Funds (Information on the Payer) Regulations 2017,此法案涵盖金融服务,会计,房产经纪人和律师行业,意味着,这些行业的每项业务将受到反洗钱的监管。
受监管的公司必须依据业务的规模和复杂性,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和客户群体建立内部反洗钱风控和监督系统。通常,受监管的企业应采取的反洗钱措施包括:
任命一名“反洗钱指定管理人员”来接受员工所报告的任何可疑活动。
对于规模更大或更复杂的企业,则需要任命一名反洗钱合规官。
明确高级管理人员的在反洗钱监管上职责,并定期向他们提供有关洗钱风险的信息。
为公司员工提供反洗钱的培训。
记录和更新公司反洗钱政策。
在日常业务运营中采取的具体措施,以体现公司已考虑到洗钱风险。
法规的执行主要由金融行为监管局(FCA)和审慎监管局(PRA)监督,尤其是FCA,通过指定规则和指南确保金融机构和公司遵守英国AML的标准。此外,英国国家犯犯罪局(National Crime Agency, NCA)和英国税务海关总署(HMRC)等其他机构主要负责对洗钱的调查和犯罪起诉,各组织之间共同协作,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上起到关键作用。
中国
中国于2006年通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》。随着金融和经济体系日益复杂和全球化,现有反洗钱法已无法满足监管要求。为能加强金融安全,与国际反洗钱合规标准对齐,反洗钱法案在今天迎来大修,于修订草案于4月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,主要修订讨论方向包括:
完善金融机构反洗钱的义务,健全内部风控,开展客户尽调(审查客户身份、交易背景和风险状况),且在业务关系期间,此尽调义务持续。
特定非金融机构如房地产开发企业,会计事务所,律师事务所,公证机构和贵金属宝石交易商等,也应参照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。
建立大型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机制。
规定公司、个人不得参与洗钱活动或为洗钱活动提供便利。
明确受益所有人有关规定,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。
对新型洗钱风险进行防控,特别针对电信诈骗,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高发案件,以及利用金融新技术、区块链、贵金属、虚拟账户、空壳公司、虚拟货币进行洗钱的行为。
对超过一定数额的现金存取来源考虑审查上报。
可以看到的是,修正草案将是中国反洗钱法的一次重大发展,更完善的法律框架也将带来更安全的金融环境和更稳健的金融秩序。
资料来源
Comments